红薯地里党旗飘:泥泞中的抢收,让丰收更有温度
深秋的安徽泗县大路口镇,万亩红薯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这里作为“中国山芋之乡”,300余年的种植历史孕育出品质上乘的红薯,更催生了闻名遐迩的泗县红薯粉条,是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黄金作物”,每到采收季,连片的薯田都洋溢着丰收的希望。

图为志愿者们在地里抢收红薯
“这可咋办啊!我家种了8亩红薯,今年雨水多,再不收就要烂在地里了!”望着泥泞的薯田,种植户王大婶急得直跺脚。同村的独居老人张奶奶更是束手无策:“孩子都在外打工,这两亩地的红薯,我一个人可怎么收啊!”
群众的难题,就是党员的考题。泗县烟草专卖局党支部闻讯而动,立即组织“徽映”党员志愿服务队带着铁锹、竹筐,踩着泥水走进了红薯田,一场“助农抢收”行动在田间地头火热展开。

图为志愿者们正在往车上搬运红薯
“大家注意!下锹要准,动作要轻,可别把红薯碰坏了!”队长一声叮嘱,志愿者们立即投入战斗。泥水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要费好大力气。有的队员深弯着腰,小心翼翼地用铁锹松动泥土;有的蹲在泥地里,仔细地将红薯按品相分类;还有的两人一组,抬着沉甸甸的竹筐在田埂间艰难前行。
“让我来!”党员陆孟良见王大婶家的薯田积水最深,第一个踩进泥水里。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泥点溅满了裤腿,他却越干越起劲:“大婶您放心,今天不收完,我们绝不收工!”另一边,志愿者杨宏宇一边帮张奶奶分拣红薯,一边陪老人聊天解闷。看着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张奶奶眼眶湿润:“这些孩子,比自家儿女还贴心!这次多亏了你们啊!”

图为志愿者们在地里抢收红薯
据统计,泗县作为“中国山芋之乡”“粉丝之乡”,全县红薯种植面积达数万亩,年产红薯数亿公斤,已形成从红薯种植到淀粉、粉丝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泗县粉丝”地理标志产品畅销全国,产业高峰期产值超10亿元,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此次助农行动中,志愿者们共帮助农户抢收红薯近3000公斤,有效缓解了种植户的燃眉之急。
“不仅要帮农户抢收,更要帮他们把‘丰收’变成‘增收’。”完成抢收后,志愿者们又马不停蹄地帮助农户联系销售渠道,确保红薯能及时卖出好价钱。针对农户时海凤提出的“直播卖货”技巧,志愿者掏出手机立马教学:“镜头要对着刚出土的新鲜红薯,讲讲咱这沙质土壤、充足日照的种植优势,网友肯定喜欢!”他们现场演示拍摄技巧。

图为志愿者们与农户共同收获丰收的喜悦
夕阳西下,满载红薯的车辆缓缓驶出田间。党旗下,志愿者们满是泥泞的身影与农户灿烂的笑容,共同构成这个秋天最温暖的画面。泗县烟草专卖局将持续把“为群众办实事”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紧盯农业生产关键节点,拓展志愿服务领域,以“金叶先锋 徽映泗州”党建品牌为笔,在虹乡大地上绘就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崔璨、董宏楼、陈文博、叶品)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好食材看得见 —旺顺阁集团目标至2035年前全面使用非笼养鸡肉和鸡蛋
- 中建西部建设九公司“磐石砼创”青年突击队亮相陕西省第四届企业青年创新创效大赛决赛并获三等奖
- 红薯地里党旗飘:泥泞中的抢收,让丰收更有温度
- 全球首台全向移动双臂协作机器人“智运”投运筑牢电网安全运行科技防线
- 汇通达网络(9878.HK)获评“长三角品牌影响力百强企业”“江苏民营企业百强”
- “细水”润终端 “活水”兴产业 “暖水”富乡亲
- 严寒砺初心 守护通信线——夏县联通全力排查杆线路隐患保障用户通信畅通
- 从“银发负担”到“金色引擎”---嘉峪关烟草零售终端适老化转型记
- 正荣服务第四届“感恩有你 致敬城市守护者”公益行动温暖收官
- 甘肃平凉崆峒烟草“学练考”淬炼营销队伍本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