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阴:三本笔记里的光阴故事
十月的晨光透过“湘村636”明亮的玻璃窗,在擦拭得一尘不染的柜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七十三岁的李孟良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打开了店门。他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取出三本笔记本,依次摊开在柜台上。牛皮纸封面的已经泛黄卷边,蓝色硬壳的账本边角也已磨损,还有一本浅绿色的随笔本,封面上沾着些许泥土,像是刚从田埂上带回来的晨露。
风铃轻响,客户经理小赵推门而入。“李叔,这么早就在整理您的宝贝笔记了?”小赵熟络地打着招呼,目光落在三本笔记本上。这半年来,他已经习惯了每次拜访都能从这些笔记本里听到新的故事。
第一本:泛黄笔记本里的烟草印记
今年七十岁的李孟良,精神矍铄,腰板挺直。每当聊起这家烟草零售店的发展历程,他的脸上就会焕发出别样的神采。从2012年回乡开店至今,这家小店已经走过了十三个年头,从最初的小卖部发展到如今的“湘村636”加盟终端,每一处变化都印刻着时代的痕迹。
在李孟良的抽屉深处,有一本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记录跃然纸上:“张老板许可证10月到期,需提前提醒”“王大姐近期档位下降,需走访了解”“小组季度会议议程”……每一笔都工工整整,仿佛在诉说着一位老组长沉甸甸的责任。这本用了十二年的笔记本,见证了诚信互助小组的成长轨迹。2018年6月,记录着第一次诚信互助小组会议;2021年春天,记录着小组成员共同抗疫、互帮互助的点滴;2024年4月,记录着价区内自选、跨价区换购等规则要点。纸张虽已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就像李孟良对这份事业的执着,历久弥新。

(李孟良和女儿一起分析商品)
“我父亲那一代就开始做小买卖,到我这里,算是把经营这件事刻进骨子里了。”李孟良抚摸着光洁的柜台,语气中满是感慨。他曾经是这家店的法人,也是所在诚信互助小组的组长,凭着丰富的经验和热心的性格,把小组管理得井井有条。直到前几年,他总念叨着“老了老了”,主动要求变更法人,让女儿李荣接手,自己也卸去了组长的重任。然而,真正退下来后,李孟良才发现,那份深植于心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让他无法真正离开经营了一辈子的烟草店。去年,组里有位新办证零售户因不熟悉政策导致档位下降,李孟良翻出往年的类似案例,帮着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最终让这位新成员重拾信心。
第二本:账本里的创业奋斗路
第二本笔记本,是李孟良和女儿李荣在长沙打拼时用的账本。翻开这本2008年的账本,可以看到他们在建材市场的创业轨迹:第一笔投资、第一个月的盈亏、第一次扩大经营规模……字里行间,满是在异乡打拼的艰辛与希望。
“那时候在长沙,白天守店,晚上算账,常常忙到深夜。”李孟良回忆道。李孟良和女儿李荣的人生轨迹,折射出许多湖南人的相似经历。他们曾赴长沙,在医药材市场经营着一家小店。那些年,他们见证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在长沙的时候,我们就想着总有一天要回家乡。”李孟良回忆道。近年来,湘阴县经济发展迅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11年底,李孟良的账本上开始出现新的内容:“湘阴县商铺租金调研”“鹤龙湖片消费习惯分析”“烟草证办理流程”……这些记录,见证着一个返乡决定慢慢成型。
2012年春天,李孟良在账本上写下最后一笔长沙的收支,翻过新的一页,郑重地写下:“今日返乡,开启新篇。”在这之后,账本上的记录渐渐被新的内容取代:第一家小店的日销售额、第一批货物的采购清单、第一次参加烟草公司培训的笔记……“刚回来的时候,店铺只有三十多平米。”李孟良看着现在近百平米的店面说,“这些年,在烟草公司的指导下,我们逐步改善经营环境,提升经营能力,店铺越来越规范,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最让李孟良感慨的是,2023年店铺升级为“湘村636”门店,统一的形象标识、有序的商品陈列、数字化的终端管理系统,让这家老店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三本:稻香深处的经营智慧
浅绿色的随笔本是李孟良专门用来记录农事与经营心得,一左一右,相映成趣—左边是农事要领,右边是经营心得。李孟良的女儿女婿在镇上开了一家稻谷加工厂,每年六月、七月收早稻,十月、十一月收晚稻。这份与土地的联系,让他对经营有了独特的领悟。翻开去年秋分那天的记录,他这样写道:“晚稻灌浆期,温差最关键。经营亦如此,经得起冷暖,方得醇香。”

(李孟良使用数字系统)
“你看这里,”李孟良指着另一段记录,“‘早稻急不得,晚稻拖不得’,这就像我们的卷烟经营,要把握节奏,既不冒进,也不懈怠。”再翻一页,是他对店铺升级的思考:“稻田需要休耕,店铺也要适时调整。2023年‘湘村636’升级焕新,2024年‘三全门店’建设,就像给土地休耕,是为了更好的收获。”最新的一页上,他用工整的字迹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经历了春夏的耕耘,终将迎来秋日的收获。经营之道,贵在坚持,重在用心。”
在烟草行业发展的长河里,无数个像李孟良这样经历了岁月洗礼的零售户们,在时代的土壤里深深扎根,在市场的风雨中顽强生长,最终沉淀出独特的人生韵味。“现在的经营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李孟良不无感慨地说,“烟草公司从店面设计到经营指导,从品牌培育到销售技巧,都给我们很大帮助。就像这片稻田,有了好的土壤和阳光,才能长出好的稻谷。”
如今,李孟良依然保持着记录的习惯。他说,这些笔记本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热血青年到花甲长者,从城市打拼到返乡创业,从传统经营到现代终端,三本笔记,记录的是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折射的是烟草行业的发展变迁。夕阳西下,李孟良合上笔记本,望着店外金黄的稻田。晚风拂过,稻浪翻滚,仿佛在诉说着又一个丰收的故事。而在“湘村636”明亮的店堂里,新的故事,正在续写。(赵雨薇)










